教学天地

联系方式

0317-3046201
2457766044@qq.com

张涛:于无声处静待花开

日期:2016-11-02 22:08:36 关注:6551

他,是一个35岁的小伙儿,虽不能讲话,眉宇举止间却透着阳光、帅气、温暖和力量;

他,是沧州第一个本科聋哑特教老师,用十年的光阴为孩子们绘就了缤纷多彩的世界;

他说:学校是土壤,孩子是种子,而老师是阳光水分,他有责任让种子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

张涛:于无声处静待花开

本报记者 齐斐斐  

采访张涛时,他正在上课。课堂异常安静,只有偶尔的桌凳相碰和画笔的嚓嚓声。30多名孩子,正在他的辅导下学习画画。阳光透过窗纱,温柔地洒在多彩的画板上,画面温暖和谐得让人感动。

老师眼中的乖孩子

张涛不是一个先天性聋哑人。两岁半时,发烧打针导致听力神经损伤,从此他的世界变得寂静无声,完好的声带只能发出嘶哑的“啊啊”声。

就这样在肃宁农村老家,张涛度过了幼儿时代。来到沧州特教学校时,张涛六岁。班主任孙永红永远也忘不了见到这孩子的第一眼。“白净可爱,俊朗乖巧, 一笑漏着两颗小虎牙,一双眼睛纯净得惹人怜爱。”孙老师说,张涛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,有很强的绘画天赋,而且活泼好动,每逢学校有演出活动,他都积极参与。

最让老师感动的还是四年级的一天中午,孙老师因为要抓紧时间备课,中午不能回家吃饭。就在老师出去打饭的空隙,张涛走进了老师的办公室,轻轻地颠了一下水壶,没水。于是赶紧给老师打来了水,烧开,还给老师倒了满满的一杯热水晾上。“正值冬季,当我回来看到桌上热腾腾的水杯时,特别感动。”现在想来,孙老师心里仍是暖暖的。

返回母校当老师

小学毕业后,父母安排张涛去了石家庄念初中,又去武汉念了高中。其间,他选择了美术专业。

高考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都是人生的转折点,对于张涛更是。高考前夕,怕自己考不上,他夜以继日地不停写、不停画,累得手都已浮肿起来。当长春大学特教学校的通知书寄来时,一家人喜极而泣。

那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母校来当老师:“这里有我最美好的童年,有我最尊敬的老师,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,我要回家当老师。让更多无声世界的孩子,看到生活的希望,找到自己的未来。”

2005年,大学毕业后,带着满腔的热情,张涛如愿回到了沧州特教学校,成为我市第一个全日制本科聋哑老师。

无声世界的感动

这一干就是十年。张涛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大哥哥,变成了6个班的美术老师。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,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。与他们谈心,帮他们解决各种难题,用爱唤醒聋哑孩子们的无声世界,为孩子们开启了一道多姿多彩的艺术之门。

美术教室的黑板上,并排写了湖蓝、赤红等几十种颜色,还有阴影、视觉等很多美术专业术语。连正常人都很难理解的知识,张涛该怎样去教,孩子们又是怎样去学呢?

看看张涛自己发明的教具,疑问解开了。他拿了各种各样的水彩笔,为了告诉孩子们最精准的颜色,他有时会彻夜淘遍网络。最难的还是这些专业的知识,有时候一个词,一笔一画都要反复讲解数十遍。若还是有孩子不理解,他就逐个辅导,晚上补课,直到他们理解、学会。

今年,学校开展文化建设,张涛有了用武之地。个性笑脸墙,墙壁精美挂件,五彩缤纷的校园等所有艺术品均出自他手。周末时间,骄阳似火。校园内,一个老师带着十多名学生,认真涂鸦,一面面墙在他们的粉刷下变得生机勃勃、五彩缤纷。

热了,老师给买来冰凉的雪糕;累了,师生就躺在操场的树荫下,一同休憩。阳光斑驳,星星点点地洒在这群可爱的师生身上,一张张沾着涂彩的笑脸成为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。

学生郭振中是个先天性聋哑孩子,性格开朗。 “我开始不愿意学画画,感觉没兴趣,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我,还告诉我要有自己的梦想。我受他的启迪非常大,我将来也要和他一样,考上大学当一名特教老师。”孩子的手语透着欢快和憧憬。

张涛说,讲台上放飞了希望,他愿意坚守;黑板上写下了真知,他愿意等待——于无声处,静待花开。

返回

上一篇:我校张涛老师荣获“最美教师”称号

下一篇:沧州市特教老师刘文娟:10+1个孩子的“最美”妈妈

x
中国教育督导
微信公众号